客观认识制造业比重高低
很多人认为,要成为制造业强国,首先需要维持制造业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并且把制造业比重的下降等同于制造业的空心化。一些地方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时候,也把保持制造业的比重作为政策的目标。
不应把制造业的实力和制造业的比重简单画等号。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可能反而表现为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尤其是在城市群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城市群总体的制造业实力越强,核心大城市的服务业比重越高。
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是客观经济规律。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主要从事加工制造,而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则主要布局在发达国家。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和贸易额都非常大,但是附加值更高的则是在产业链上发达国家的设计、研发、销售等服务业。
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历程中,制造业越强,越会出现在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本土化,以及对发达国家相应产业的替代。与此同时,一些纯粹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加工制造,有可能向经济发展水平更低的其他国家进行转移。在上述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制造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就是产业空心化。哪怕是有一些简单加工制造的行业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只要本国能够把握相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那么在全球产业生态链上,本国就仍将拥有强大的制造业控制力。
不仅如此,中国长期以来在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着过于注重生产而不够注重消费的特点。经济发展的目标并不只是提高生产水平;客观上来讲,随着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出现人们对于消费需求的增长,而消费的增长才真正体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不同的消费品需求来看,收入水平的提高将逐渐带来服务消费的更快增长,而传统的商品消费则增长相对缓慢。因此,制造业的强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消费端会促进服务消费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的速度要超过对于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增长,从而也会带动服务业占比的日益提高。
制造业升级换代和服务业占比之间的关系尤其体现在城市群内部。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样一个阶段,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之间是相互协调和分工的状态。中心城市比较优势在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即设计、研发、销售等等,而外围城市的比较优势则在于加工制造。随着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国经济向着“微笑曲线”的两端集中,这个特征也将出现在同一个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整个城市群的制造业越是强大,它的核心竞争力越是体现在中心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创造的附加值。因此,更加不能简单地把一些中心城市服务业占比上升和制造业占比下降等同于产业空心化。相反,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占比上升,有可能恰恰是整个城市群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强的体现。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原文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382/node5400/u1ai108651.html
>>上一篇:深化“两网”建设 提升治理水平
>>下一篇:完善税收政策支持“五型经济”发展
最新加入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
24-12-20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
24-12-18“协”各方 “同”前进
24-12-18我区扎实推动医保便民利...
24-12-18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持...
24-12-18交通建设提速,推进高效...
24-12-18贺兰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
24-12-18刘宁出席全区产业园区项...
24-12-18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
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
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
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
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
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
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
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