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推进“两业融合” 做强“五型经济”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两业融合”服务业同制造业深度融合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必然趋势,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日本的振兴制造业计划、德国的工业4.0,都将服务型制造、制造服务业作为其发展方向之一。我国的“两业融合”正在有序推进,上海的“两业融合”走在前、作表率,成效显著,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对于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意义重大。

  一是能增强“五型经济”新动力。“两业融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科技、产业、管理和制度等创新始终贯穿其中,使产业间要素重组、业务整合、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不断深化,促进两业在更广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相融相长、协同发展,形成产业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使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充满动力活力。

  二是能提升“五型经济”新能级。“两业融合”促使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在全球价值链中向高端攀升,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立自主可控、先进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促使制造业对服务业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业高质量,提高上海服务在全球服务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提升“五型经济”新能级水平。

  三是能塑造“五型经济”新优势。“两业融合”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集聚资源要素,推进集成创新,不断激发创新动力,塑造创新型经济新优势;注重服务业结构优化,发展高端产业,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和全球影响力,塑造服务型经济新优势;注重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便利贸易、降低成本,提升经济联通性,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国际跨国公司进驻上海、培育本土头部企业扎根上海,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掌控力,塑造总部型经济新优势;注重挖掘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推动各种要素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速增值,塑造流量型经济新优势。

  推进“两业融合”,需要政府规划引领、搭建综合平台、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企业按照发展战略,遵循市场规则,积极推进、主动作为。

  着力培育制造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围绕提升上海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供给质量等发展目标,聚焦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从生产要素、行业领域、区域空间等方面采取措施,形成制造企业、制造服务企业、新兴技术服务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打造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头部企业。

  着力培育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柔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融合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平台型企业等多元融合主体作用,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推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形成相融共生、协同发展的生态圈。进一步完善服务环节补短板、拓空间、提品质,在研发设计、平台经济、现代物流等方面衍生服务制造业,如在服务型制造的效率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物流头部企业,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

  着力推动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并进。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紧密关联,生产性服务业能级的提高,要吸引更多更好的各类企业、跨国公司总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各类人才和高端商务人员等更愿意选择在生活服务业比较健全的区域落户。上海城市的生活性服务如出行便捷服务、文化创意旅游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医疗保健体系等,尤其是五大新城的生活性服务需进一步提高,使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并进、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董事)


原文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382/node5400/u1ai108207.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