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政协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进一步发挥希望工程教育扶贫作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山东省菏泽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菏泽市委主委黄秀玲,农工党员、山东省菏泽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科科长庄丽萍反映:自1994年启动希望工程以来,各级聚焦贫困青少年群体,持续推进希望工程工作,特别是围绕精准扶贫战略部署,创新救助模式,不断擦亮希望工程品牌。希望工程在教育扶贫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资助对象模糊。希望工程“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但目前对于“贫困”并无统一量化的标准。希望工程助学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基层团委、教育部门,贫困学生的标准界定模糊,在很大程度上为工作的实际开展造成不便。

  二是资助程序繁琐存缺陷。希望工程资助程序从基层团委到团市委层层审核,没有先进的信息平台系统来进行操作。所有学生档案都需要工作人员手工录入,形成表格。档案整理工作量大,且不易查阅。目前扶贫助学活动主要由共青团、教育局、妇联等单位负责实施,由于缺乏统一平台和有效沟通,助学名额分配时容易出现重复资助。

  三是救助力度不够。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在整合社会资源、拓展资金募集渠道上更有优势,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则欠缺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条件,这导致助学资源存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儿童底数较大,“希望工程”能够资助的贫困学生名额有限,救助覆盖面不够广。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但是材料费、教辅费等费用对一些单亲、孤儿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孩子来说依然存在沉重压力。另外义务教育阶段仅涉及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贫困生也存在。

  四是宣传模式单一。基层反映希望工程对外的公益广告和宣传非常少,多是通过团组织内部下发文件或依靠团委各级官方账号传播,层层转发,时效性差,效率较低,无法有效覆盖贫困学生群体,社会力量发动不足,很多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想献爱心,但不知从何入手。

  五是跟踪力度不足。希望工程现有的资助模式大多是一次性的,缺乏持续性救助项目,对贫困儿童后期的学习、生活了解不多,更不能掌握他们的人生发展状况。受助学生跟踪档案更新不及时,信息缺乏联系性,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及需要,出现脱节断面情况。

  六是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有待加强。随着近年来“全面改薄”项目的推动,以及结队帮扶、城乡交流、信息化建设等措施,贫困村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有所提升。但由于城乡条件差别较大,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贫困村离城较远,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音乐美术教室、卫生室、器械实验室、图书馆等功能性教室设备不足或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明确资助对象标准,严格申请程序。重视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明晰希望工程助学相关政策,动态掌握学生信息,做好资助审核和上报等基础工作,严格把关,不重不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严格,确保有困难、有需求、符合条件的学生和地区接受资助。

  二、创新资助平台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注重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积极探索方便、快捷、高效的统一资助平台建设;建设希望工程助学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平台对受助学生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对档案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

  三、成立发展基金会,发掘持续性资助项目。成立各级发展基金会,公募社会资金,变分散资助为集中的项目化资助,对希望小学立项以及后续扶持项目申请,采取公示制度、审核制度,对重大项目要引入招投标机制,严格基金管理,做到信息透明,加大希望工程救助力度,提高公信力。

  四、广泛宣传动员,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积极开展网络众筹。运用微信、微博、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学生救助典型事例,吸引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学生,提升圆梦行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深化希望小学建设工作,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希望小学建校力度,及时引导捐方加强电脑、体育音乐器材等教学设备方面的捐赠。同时积极开展送教下乡、音体美教师专项培训,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水平。

  六、强化扶智、扶志体系,帮助受助生成长成才。在经济资助外,开展“拓眼界”“牵手关爱”等活动,在给予贫困青少年物质帮扶的基础上开展情感陪护和素质拓展训练等。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0027/202103/76d2cc9a-4391-4bfa-b262-4359f86fde70.s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政协法制网 zx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